闲章名句_闲章警句

       作为闲章名句话题的专家,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。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,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,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。

1.徐无闻的篆刻研究

2.闲章一般刻什么内容

3.生肖刻成印章是属于“肖形章”还是“闲章”,我在做题时发现这两种答案都有选的(不是多选题,是单选和填空

4.中堂配对联的的一幅作品落几个款

5.书法作品上的闲章一般都是什么内容?

闲章名句_闲章警句

徐无闻的篆刻研究

       徐无闻先生虽然国早离开了人间,但他留下的书法篆刻作品,以其独特的文人风格深深的影响了几代学人。其学书印的广采博收,风格的醇雅遒媚以及人格魅力的影响,对西师流派的形成影响巨大。

       一、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---徐无闻书法篆刻的师承方法

       (一)取法乎上 笔法精微

       徐无闻先生在对待传统经典文本时,强调须“入古”,深刻体会最典型的碑帖。愈是流传久远、愈有影响的经典作品,就愈要研习,不可避重就轻,走终南捷径。

       如许多人对于小篆的意义,认为线条单纯无变化,有提无顿,不见圭角,就忽略不写,或写的粗细一样,往往笔力差弱。徐先生认为这是不正确的,篆法也是非常丰富和变化的。他仔细研究了二李(李斯、李阳冰)的小篆后,指出共同的六点,分析细微,利于创作和临摹。徐先生较一般学者的艺术成就来看,不仅要精深,而且要面广。他自己说一生中同时打几口井,虽然辛苦,可最后都能见到水出来。在书法篆刻领域,他不尽多体同时并学,力求贯通,数体并行,相得益彰。举凡传统艺术的核心诗书画印靡不涉及并且投入极大之热情,耽于斯乐于斯,不知老之将至。“通会”是徐先生最大的特点。综合修养是成就大家的必经之途,而能一道贯通,不走捷径,取精用宏,广采博收,才能奠定自己的高度。学养之目的不仅仅在修炼高妙的技巧,而更在于培养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和理念,统率自己的思想,不至于被外界所惑。

       (二)变化出新 自成“徐体”

       徐先生一生的努力,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:三十岁以前的萌芽期,三十至五十三岁的探索期,五十三至六十二岁的成熟期。大约在五十以后,徐先生的书法篆刻逐渐成熟,风格逐渐明显。他曾说过,最精工的要攻下来,最豪放的也要攻下来。早年对篆隶楷用功甚多,五十后对草书用力最多,如反复临摹黄庭坚《李白忆旧游诗卷》、怀素《自叙帖》等,对明清草书用功略少,盖限于篇幅之故。徐体的形成在六十岁左右完全成熟,片纸尺书人争藏之以为宝也。其特点如下:

       (1)各体皆有所本而又能自出机枢。经过了临摹—博观—蜕化的阶段,终于能够出现自己的面貌。

       (2)代表性点画是其个性体势的代表。书贵取势,圆活如珠乃贵。先生重视“力”与、“势”,如其行草书的“反捺点”、“短竖”、楷书的“长竖弯钩”、中山王篆书的“圆弧圈”、小篆的“玉箸”、“铁线”等。

       (3)徐体的形成,是人书俱老的实证,更是人格凝定的结果。先生之书是其人生的浓缩,是其人品、才情、思想、审美的折射。

       二、朴茂醇雅,遒媚飘逸----徐无闻书法篆刻的风格取向

       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有许多的因素,比如技巧的熟练、人生阅历的丰富、学养的提高、审美观念的成熟等因素。总之,是大器就要晚成,风格需要凝定,综合的作用乃成就一个大家。因为每个是家独特的社会阅历和艺术造诣,天资与人力的不同,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。徐无闻先生的人生,是诗人、学者与艺术家三位一体的,诗人的豪放、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浪漫完美的结合在他的身上,以致于人们从各个角度看到他的形象,而很少有人能够全面的了解他。外貌普通内心丰富,最早他攻篆刻较多书法尚少,接触文字甚早而非自己的专业所长,文革中下放改造却手抄《说文》解闷,加入中国作协早于中国书协,先带唐宋文学硕士而后再带书法硕士,虽然年轻却与国内许多一流学者有着交往……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,实际更能反映他生活的真实,丰富多彩的瑰意奇行,成就了他的人格和盛名,使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如此绚丽,如此壮观,如此充实。

       (一)自然为邻 情真调逸

       任何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必须是归依自然,乃入佳境。徐无闻先生的努力也是如此。对于自然的概念,他认为在学习传统的技法之后,应该追求笔情墨趣,从“书法”的模仿转向“书意”的表达,以心作为统帅,超越形质的障碍而归于自然。如他论述谢无量书法云:“退笔成山未足珍,读书万卷始通神。坡公此语真三昧,不创新时自创新。”徐先生强调书法风格的形成要自然而然,水到渠成,不可强为。他评价冯建吴的篆刻时说:“他的篆刻,除了取法秦汉玺印和吴昌硕之外,并取材于碑碣、砖瓦、泉布上的古文字,而在奏刀过程中又特别注意笔意的表达。近几年,他的篆刻作品,更臻于浑朴自然。”这里实际上也表达出徐先生自己的观念,从更为本色的作品中去领略“浑朴自然”的妙趣。

       徐先生认为,书家要离功利远一点就“雅”,要投身到自然就能葆有童心。这正是庄子所谓的“全德之人”。离开功名之“俗”就会亲和自然,乐山乐水而可以有深情、有境界。如其《谒渐江上人墓》所云:“画名垂久远,忠节难沉沦。山水摅真性,松梅见至情。”肯定了渐江在融身自然中获得了自我的观照,澄怀味道,必能畅神。周永健先生认为,对于蜀中能出徐先生这样的人物,是因为:“两川秀色,全其才艺;三巴精魂,铸就艺质”。

       (二)以学促艺 士气清逸

       徐先生之书法篆刻,是典型的文人书法。一是诗书画印的全面结合,综合贯通;二是“清而厚”的士气,给人以脱俗、清新、高华之感。他认为,文人的士气表现在“清新”、“脱俗”两方面。如论黄石斋《山居诗》:“在明代众多书家中,黄石斋很突出,很有新意,表现出鲜明的个性。大幅行书的豪宕,长卷小楷的清峭,用笔劲拔生辣,没有半点甜熟庸俗,深具阳刚之美”。又说:“马叙伦写小字全是悬肘,清秀虚和,全不费力,甚为难得。一般书家都没有这种功夫。”徐先生用“清峭”、“清秀虚和”等词语来评价书法,继承了刘熙载《书概》论士气之“贵清而厚”的传统,强调书法要精到,更要清新、脱俗、自然。“萧散疏放”的晋人韵致始终是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艺术境界和生活态度。徐先生在节临并跋褚遂良书法时说:“淳熙秘阁续法帖所刻《枯树赋》,视帖中他书尤佳,行笔自然,结字疏散,与太宗温泉铭颇有相似之处,皆导源右军。

       (三)根植篆籀 归于醇雅

       明代赵凡夫认为:“字须遵古,古文故烦,惟篆可法;上以溯古,下以通时,篆明而诸体具。故先字义,以冠诸帖。”这是颇有见地的,醇厚之论与此有关。

       徐无闻先生作为学者,不仅勤与著述,而且将学问“活用”起来,转换为艺术创作。如对古文字的编纂、考订、梳理与艺术的书写、创作结合起来研究,取得了超越别人的成绩,获得了艺道一体、技道双修的无上快乐。古文字是难度很大的书体,字数少、辨识难、记忆难,纯粹的古文字考证费时费力,颇难下手,一般书家都绕道而行,避难就易。学养在书法方面的具体表现常常在古人所谓的“小学”里面。但仅仅把文字学独立开来时错误的,历史上著名的文字学家名声更大,就在于把书法与文字学结合起来。以文字的演变为渊源求新求变,注入新鲜的创作血液,深究古法,旁通二篆,俯贯八分,而能别开新面如罗振玉、王福庵、商祚承、容庚等,创作与研究并重,书法和文稿都具有更强的收藏价值。

       徐无闻先生的篆书研究从《说文》开始,对二李、邓石如、吴昌硕、赵之谦、钱 坫、王福庵等的篆书都进行了广泛的临习。对于历史上争论的“碑帖之争”,他采取杨守敬、赵熙“合则两美,离则两伤”之说,互济互用,取长不短,终能别开生面,自臻化境。书有“篆籀之气”即能醇厚古雅,本是一种超然之境界,远功利、储学识、静尘心。倘没有真正的学术精神,只是投机取媚,大可不必去涉及,而且短期不见效果。徐先生认为,掌握笔法是必要的,但仅此还不能尽书艺之能事,还得追求“笔意”。这“笔意”就靠书外修养,这就是东坡所言的“退笔如山未足珍,读书万卷始通神”。而好些学者所作的篆隶,笔意的醇雅多优于专门书家。“醇雅”者,既是一种风格,更是一种人格,综合而为一种艺格、艺品,是一种学养在书法笔迹中的体现,是一种淳正高雅的格调、气息或韵趣,简单的说是字外功夫的美学效果。

       三、五体皆工 书印俱善----徐无闻书法篆刻作品评价

       徐先生的多面修养,体现在创作中也是多方面的成就,在艺术界并不多见。

       (一)篆书创作分析:集字对联

       在徐先生的古文字创作中,集字部分是一大特色,也是难度更大的创作。首先是文字的选择,风格的取向;其次是诗句的对仗、平仄等,还得考虑内容的意境、含义等。

       (二)行书创作分析:气骨遒拔 清雅劲逸

       行书是徐先生数量最多,运用最广的书体,以小字为妙,手札最工。魏晋风骨、宋元意趣,在他手中是运用自如,痛快沉着,时见妙姿。他的小行书功力深厚,极得二王笔法,凡所涉及之名作罔不临习,极尽精微。学大王之内擫笔法,风骨老健,笔力劲拔,遒媚飘逸;学小王之行书如《鹅群帖》等纵逸飞动,外拓疏朗,神彩飞扬。除此之外,还须融合王羲之、褚遂良、米芾、赵松雪等书家笔法而能自裁,龙跳虎卧,痛快沉着,中宫紧敛而气息舒放,精能而见纵逸,对当代书家沈尹默、潘伯鹰等的作品也用功临摹,参合己意,化古为新,自成面目。

       (三)草书创作分析: 豪逸激昂 劲逸飞动

       草书在徐先生作品中不占主流,但其临摹功力和化古为今的努力依稀可见。到五十以后,先生说过,把最精工的攻下来,也要把最狂放的攻下来。若再假以十年,徐先生的草书必然有更大进境。先生的创作建立在广泛的临摹上,仅我所见,通临者有《十七帖》、《书谱》、《自叙帖》、《李白忆旧游》等数种。早年锁定在宋代草书之前,六十左右用力体会明清草书之意趣,研究与创作同步。

       (四)楷书创作分析:点画精微 端雅清健

       徐先生的楷书创作从法度最成熟的隋唐作品入手,从备其大雅的楷书入手,所包含的法则、规律就更为明显。徐先生主张重视隋代末期和初唐时期书法的多元性,没有唐代中后楷书的程式化弊端。如他认为初学楷书从《等慈寺碑》入手,既有碑朝《张玄墓志》、等特点,有有初唐楷书的一般法度,工整秀逸,端庄流美,雅俗共赏。而且其灵活性甚大,在整齐上求变化,于平正处追险绝。徐先生对初唐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大家都用功甚深,力求精准得当,然而又需要具有“审辨的能力”。

       (五)隶书创作分析:沉郁飞动 体势连绵

       徐先生精与篆书,衍为隶书。分意翩翩,法意相参。对于汉隶的认识,徐先生认为一般谈隶书主要言汉隶。汉隶改圆匀的曲线条为平直的直线笔画,改线条勾勒为笔画组合,脱离象形性质为纯粹符号。汉隶定型的过程,在汉字发展史上称为“隶变”。“隶变”是字体上的一次大飞跃,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。汉隶变化丰富,风格多样,选择空间大,但创作时要注意一些问题。因为篆、隶、楷等书体均以填格方式进行,整齐有序,但创作时要注意笔意的贯通,充分表达作者的意绪。注意整体的气脉贯通和笔意的表达。如碑刻隶书多没有墨迹那样清楚和贯通,笔意的自己揣摩。

       (六)篆刻创作分析

       徐先生的篆刻创作,与他的书法创作相得益彰。对其篆书创作的作了深化和补充。铁笔与软笔都需要表现笔意,表现书家的创作理念、审美祈向和精神境界。徐先生的篆刻,宗法秦汉,精能浑穆而生机活泼,充满生命的活力。篆刻类型主要分为三类:圆朱文类,汉白文类,古玺类。其用字考究,选字恰当,反复推敲,力求精当。真所谓“惨淡经营而出之以自然”。历来文人雅士用篆刻表达自己的心志闲愁,寄托理想抱负,明心进道,印章之道乃得千古激赏,叹为知音。方寸世界虽然很小,确实气象万千。徐先生认为,印章活动余地小,更增加了创作的难度,所以书法篆刻家更要具有精湛的表现功力、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综合的艺术修养。后者如文学、诗词、美学、哲学、金石、绘画、理论等各方面。徐先生不把篆刻看成只是实用的“雕虫小技”,而是看成能抒怀寓志的雅玩。其闲章内容很丰富,尤其是三十耳聋以后,“永谢浮名”之举,表现在篆刻中的名句更多。如“自强不息”、“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”、“勤补拙”、“行云流水”、“前身相马九方皋”、“去日苦多”、“寻章摘句老调虫”、“交联金石许同游”等,在形式感于内容的协调上做得非常完美,令人畅神舒心。

       开宗立派,薪火相传----“西师流派”的主体特点定位。

闲章一般刻什么内容

       恕我直言,我不太明白你要参赛为什么要写名人名言呢?!名人名言往往都是一两句话,你要是不写名字是不行的,都写到一起成一锅粥了......但要每一句都写出名言的出处对你作品的影响就很大。看起来到处是空白,还写不了几个字!你是要参赛而不是要出字帖,写这个不太合适,通篇的效果不好。你可以写一些不太长的东西,比如岳阳楼记等,也可以写律诗,这个可以不用写作者。一行写两句,最后可在下款处写比如“李白七绝诗几首”如果不是一个人的诗可以写“古诗四首”等(要写的内容多的话,你可以把这个移到上款),再写某某年在哪哪由谁谁书。正规的书法比赛是会有注意事项的,如果它没有明确指出不让盖名章你当然可以盖了。这个你就需要参看组委会的注意事项。 一般来说不盖闲章。

       以上是我个人的愚见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
生肖刻成印章是属于“肖形章”还是“闲章”,我在做题时发现这两种答案都有选的(不是多选题,是单选和填空

       闲章,是印章中的一种,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。广义地讲,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“吉语”、“成语”、“祝辞”印。从狭义上区分,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文赋类的印章。

        闲章内容是“包罗万象”的,粗略归纳,大致有以下的几类:

        1、诗词类。

        由于印面大仅枣栗,故多是摘诗词中的精彩名句。如明汪泓所刻“半潭秋水一房山”、汪高垲所刻“闹红一舸”之类。

        2、文句类。

        也多是指录古来文土妙言或自出心声。当然,也有以全文人印者,如清周芬即在方寸的印石上不厌其烦地刻了李白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的一百十七个字,字若芝麻,很是粗工。

        3、箴言类。

        文人好以警句自励、自律。如明苏宣刻有“君子有常体”、清张宏牧刻有“动正用和”。

        4、吉语类。

        文士也多撷以人印,如清赵次闲刻有“永受嘉福”,清蒲华有“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”印,清吴昌硕刻有“美意延年”等印。

        5、记事类。

        若近人杨度尝请齐白石刻有“前生浙江杭州观音寺僧圆净”印。

中堂配对联的的一幅作品落几个款

       闲章为印章中的一个大类,包含名句吉语、斋馆雅称等等,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。而肖形章(印)则是印章中的另一个大类,人物类、飞禽类、走兽类、虫鱼类及杂物草木、亭台宫阙,均属肖形章(印),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,源出战汉时期肖形印。生肖刻成印章,称肖形章(印),无疑是正确的。

书法作品上的闲章一般都是什么内容?

       书法提款、落款常识

       书法作品有中堂、条幅、对联、横匾、手卷、横幅、扇面等多种幅式,这些幅式中有少字数,又有一手诗(五言、七言绝句律诗)或一首词(卜算子、泌园春、天净沙等)不同字数的内容。

        题 款:

       宽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主要位置,如对正文几十遍上百遍地琢磨,反复构图,而到题款时却草草收笔,形成虎头蛇尾,神气韵味会大为失色。由此可见,款识的好坏是不可忽视的。

       (一) 上 款:

       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。作品完成后,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,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,以示尊敬之意。如只是一张参加展览的作品,就没有必要题名字的上款。此称单款。上款所包括的内容:

       姓名 + 称呼 + 谦辞

       1、 长 辈:

       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,上款的题法一称某某同志,某某先生,某某方家,某某女士,某某老师,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;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。

       书写者是少辈,对长辈一般不称呼姓,还要加上谦词,如:指正

       法正、教正、正字、正腕、正之、请赏、雅属、斧正、正笔、正书。

       如:玉楼先生清赏、治贤方家正笔。

       2、 同 辈:

       为同辈所书的作品,一般称某某同志,某某书友,某某仁兄,某

       某同窗,某某大兄,某某贤弟,某某小妹,某某小弟,某某学友等。这里应注意,一般俗称不宜题款,如:某某大姐,某某二哥等。

       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,如:存念,惠存,留念,留存,清赏,嘱书,命书,雅书等。如:晓华书友惠存 . 永明贤弟雅属

       3、 正文出处:

       作品的正文有诗词,文句、格言、警句等,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,在提款时应这样写:

       王勃滕文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

       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,如:“读书破万卷,下比如有神”。可以省略正文出处题款。

       (二)、 下 款:

       时间 + 地点 + 姓名(字号)+ 谦词

       1、 时间:

       公 历:一九八五年五月

       农 历:乙丑年榴月

       一 月:正月、孟月、初春、开岁、芳岁

       二 月:仲春、杏月、丽月、花朝、中春

       三 月:季春、暮春、桃月、蚕月、桃浪

       四 月:孟月、槐月、麦月、麦秋、清和月

       五 月:仲夏、榴月、蒲月、中夏、天中

       六 月:季夏、暮夏、荷月、署月、溽署

       七 月:孟秋、瓜月、凉月、兰月、兰秋

       八 月:仲秋、桂月、正秋、爽月、桂秋

       九 月:季秋、暮秋、菊月、咏月、菊秋

       十 月:孟冬、初冬、良月、开冬、吉月

       十一月、仲冬、畅月、中冬、雪月、寒冬

       十二月:季冬、残冬、腊月、冰月、暮冬

        春:初春、早春、阳春、芳春、暮春

        夏:初夏、中夏、夏暮、九夏、盛夏

        秋:初秋、金秋、三秋、暮秋、中秋

        冬:初冬、寒冬、九冬、暮冬、中冬

       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,

        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,

        每月二十一至三十称下浣。

        如:甲子年桂月上浣。

       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,如:一九八五年六月,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,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。

       1、 地 点:

       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,用雅称而不用俗称,如: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,这类属于俗称地点,但是如:题于京西早春堂,书与鸿宾搂等是可以的。

       2、 署 名:

       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,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,或题字与号。如:杨再春,再春书,燕山墨人书。

       3、 写给长者、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,奉书、敬书、恭录等谦词。

       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,领袖的名句或名作,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、敬书等谦词。

       “乙丑年杏月下浣於古风唐杨再春敬书”。

       正文是甲骨、钟鼎、汉隶的古文字,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。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,如果正文是楷书、行草或狂草,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。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,以便协调一致。,

       印 章:

       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正要的,别看这一小块红,真有画龙点睛之妙。

       1、 引首章(随行章、闲章)

       这是印章在作品右上方的章,又称随形章,是随石料的选形顺势成章,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大方形章,说它是闲章,真是闲而不闲,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混然一体,人家结婚你赠横幅“美意延年”,盖引首章“苦中乐”就文不对章了。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:

       (1) 年号章: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一九八五年等。

       (2) 月号章:何月、谷雨、盛夏等

       (3) 斋号章:墨人居、瑞德草堂、积字阁。

       (4)雅趣章: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,应当多准备几方,如:乐而康、苦中乐、天地心、墨趣、神功、写我心、墨乐、勤奋、苦功、治学、酒中仙、情趣、师古不泥、勤笔补拙、心画、师法、精勤、书德、百寿、福寿、百通而后、墨香、梦笔生花、观远、江山如画、悟法。

       1. 腰章

      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方引首章显得中间空余太多,可以加腰章、内容多半为书写者的籍贯或属性的肖形印。腰章比引首章和名章还要小一些,一般是小园。小长,小方形。

       2、名 章:

       名章一般分为朱文(阳文)白文(阴文)两种,一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,要盖两方印时,最好一朱一白,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,两章大小不宜悬殊。

       闲章,是印章的一脉,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。广义地讲,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“吉语”、“成语”、“祝辞”印。从狭义上区分,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文赋类的印章。

        闲章内容是“包罗万象”的,粗略归纳,大致有以下的几类。

        一、诗词类。由于印面大仅枣栗,故多是摘诗词中的精彩名句。若明汪泓所刻“半潭秋水一房山”、汪高垲所刻“闹红一舸”之类。

        二、文句类。也多是指录古来文土妙言或自出心声。当然,也有以全文人印者,如清周芬即在方寸的印石上不厌其烦地刻了李白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的一百十七个字,字若芝麻,很是粗工。

        三、箴言类。文人好以警句自励、自律。若明苏宣刻有“君子有常体”、清张宏牧刻有“动正用和”。

        四、吉语类。文士也多撷以人印,若清赵次闲刻有“永受嘉福”,清蒲华有“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”印,清吴昌硕刻有“美意延年”等印。

        五、记事类。若近人杨度尝请齐白石刻有“前生浙江杭州观音寺僧圆净”印。

        六、寓意类。此类印非用者道出,每不可释解其心结。如大画家陆俨少上世纪50年代被错划“右派”,为表明其受国本旨及冤屈心情,曾令笔者刻有“越人”、“我自爱桐乡”等印。

        七、述志类。此类印或为人,或为艺,多有座右铭的意味。又如明归昌世刻有“闭门读奇书开门迎高客出门寻山水”更是总结了生平志趣。

        八、诫谏类。这类印多为处世哲学中自我反省、自我警示告诫的文句。清代上海籍的篆刻家王玉如尝刻有“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”,更是直接到似是诲人,也似自诲了。

        九、纪年类。若清金冬心就使用过“龙年丁卯”的印的,清赵次闲就刻过“丁亥生”、“猪”肖形的两面印。大画家谢稚柳的“龙年七十九”,这类印在书画家中尤盛行。

        十、履历类。其中也包括里籍等。如清邓石如就刻有“家住灵岩册下香山溪边”印,赵时枫刻有“家住灵岩册下香山溪边”印,赵时枫刻有“祖籍隶慎国今居六代都”印。

        十一、生肖类。以生肖图案作印是近今风尚,一般为书画家钤记用。

        十二、鉴赏收

       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“闲章名句”的各个方面。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,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。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,请随时告诉我。